这堂课已经更新很久了,当时学习之后做了思维导图,但没空写笔记,今天补上,顺便重温一下课堂内容。因为这期间学了娜姐的几节课,所以笔记内容会补充一些其他的心得,不局限于灵潇老师的课堂内容。

灵潇老师开篇提了一句:将问题记录下来,带着问题学习,找到答案。

这个问题即可以是学习中的疑问,也可以是平时设计和练习中的疑问,如果对设计逻辑不清楚,可以在学习中找答案,当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可以请教老师。

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“三立”:立目标、立原则和立方向,重点讲的是立方向。

立方向就是讲学习的边界,让学习不再是茫然无序的,而是针对考试有目标的练习,重点就是搞清楚环境空间。

以应试的思路来读题,首先要看的是考试作图要求,需要我们绘制什么东西?

带着作图要求再去读题,读题的第一步就是总图分析,现在考试题目提供的总平面图上有很多内容,关键信息就隐藏在里面,我们需要排除干扰(次要)的环境因素,找到需要与建筑互动(主要)的环境因素,与我们的设计目标形成新的空间环境。

新大纲场地设计与方案设计是融合在一起的,不像老大纲的设计,方案是独立的,所以设计更显综合性。

那么新建筑和总图上的其他即有元素肯定有一定的互动,一般通过三种手法来实现:

1、面向

比如通过对仗、对称、均衡、韵律等技法,与重要节点(地标建筑、自然景观、人工景观等)呼应。

2、围合

即可以是新旧建筑之间的围合,也可以是新建筑对庭院、名木古树、广场等节点的围合。

3、连接

新旧建筑之间的连接,功能相同的区域相连,比如主要交通流线连接,建筑功能的内外、洁污、动静等功能区相连接。理解了这些节点的连接,可以迅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。

以上只是一种技法,考试时题目多变,一切皆有可能,也有可能不考,或者选一个点来考,增加其他的知识点,比如日照、地形高差、红线退让、交通出入口的定位等。

在读题的时候需要考虑环境的整体,而不是局部,互动应该是整体性的,而不是追求局部的相似性。

归纳起来,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各种功能融合的问题,怎么把各种不同的功能有机融合之后便于人使用,追求的是功能的流畅性,同时建筑体型是美的。

所以设计中各功能房间和交通流线要横平竖直,不能变变拐拐的,扭曲的建筑是不利于使用的,自然不会获得高分。

在考试中,我们只要能解决题目要求(文字着重强调的房间和气泡图上的主要房间)和各功能房间的位置和交通联系,基本上都可以及格,对于一些次要房间,不管是黑房间还是面积小了,都不会对考试及格产生大的影响。

评卷老师的思路大同小异,也是从整体到局部,大体量没问题才会细看。

附本次课的思维导图:

请输入图片描述

视频很长,但主题很简单,只是通过了各种案例展开来细说。